您的位置: > 比特币行情> 正文

打印本文             

作者:推特 @Mingzin_

编辑:王涵宇

在本文写作之初,我困扰于一个棘手的问题而难以下笔:男性身份是否令我面向关于女性的写作天然具有某种立场偏差?这或许是所有试图谈论身份问题的作者都须面对的问题。后来我发现,作者的立场其实无所谓合格与否,因为写作本就是一场置身事外的探问,一项悬而未决的评断。于是在展开我的话题前,我希望本文的读者能带着批判性思维,与我共同体验这份局外人的忧思,而在思索这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时,惟愿大家能时刻警惕男性身份立场,尽量拓宽视角以发掘事物的多义性。

首先,或许必须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不论是传统科技行业,还是新兴的加密领域,处于社会从属(subordinate)地位的女性群体始终缺乏可见的代表力量。商业新闻记者Sohini Bagchi曾指出,BitMEX的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女性仅占加密投资者的5%左右,而在传统股票投资者中这一比例约为24%。根据2021年美国加密货币状况报告,尽管比特币这类加密货币发明之初的宗旨是为鼓励金融公平,但迄今75%的加密货币持有者均是男性。在数据比例上,女性的某种话语 “缺席” 无疑暴露了男性领导支配的行业现状。毋庸讳言,我们稍作考察便也能在许多其他行业里发现这种性别不公、女性话语受压制的问题;而在近段时间炙手可热的加密领域NFT市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某种女性用艺术夺回代表权的可能性。

2021年,风行于全球的NFT PFP文化激发了一种令人兴奋且拥有凝聚力的视觉效应,它们的数字虚拟性与独一无二的个人所有权价值出重新改写权力中心话语地位的潜能,而女性在加密领域的 “失语” 遭遇反倒为NFT市场建立女性题材加密艺术提供了现实语境。因此,一众女性投资者、项目方和大批艺术家纷纷进入加密世界,合力构筑女性题材加密艺术的一方沃土。这波风潮更使得加密领域涌入了身份归属各异的作者,一时间话语四起,蔚为大观。

就立场和价值而言,目前的女性题材NFT PFP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性主义的NFT PFP,另一类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NFT PFP。之所以划分出如此这般看似矛盾的类别,是因为女性主义NFT PFP已经逼近目前NFT市场的主流,这不免令它的价值影响遭到政治立场相左的群体的怀疑。政治符号对于女性主义的附随效应,往往弊大于利,而我坚持认为只有进行去符号化实践,才有可能探寻到Web3.0语境下去中心化的实在路径,才能抵达真正意义上的女性NFT PFP。所以,本文的要义在于从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女性凝视和市场审美走向的前瞻这三重面向,来阐述当下女性主义NFT项目的某种隐患,以期解答在Web3.0时代我们究竟需要何种女性NFT项目。

如果说Azuki系列建构了一种日本动画文化的后民族想象体,而mfers表述的是全球性的后现代时代思潮症候,那么如今具有可追溯性(源自真实世界)的女性主义NFT系列的出现,其角色便是一种女性形象的自我投射。在受到“女性赋权” (women’s empowerment)等系列叙事以及丛生的文化符号感动下,这种自我投射令女性主义NFT PFP编织出了一场看似革命性十足的幻梦。倘若引入电影机器(cinematic apparatus)的精神分析理论加以分析,其实这恰好是满足了一切文本建立与观众主体之间关系的基本条件。

举例而言,目前受女性题材NFT项目的主流势力所推崇的WoW、The Crypto Chick以及Boss Beauties等系列,其女性角色模型和相应叙事无不充满了陈词滥调,新鲜感的丧失从根本上来说无非是对政治正确的臣服,这让它们看似提振人心的叙事沦为了可笑的“财富密码”。满目可见的充满资本魅惑气息的致命符号将这些女性主义NFT PFP作品变为消费感装点的琳琅商品,甚至利用消费来剥削本已居于弱势的女性话语权。所谓的女性主义叙事提供的社会变革愿景,其实更像是缥缈虚无的空中楼阁。

阎景娟教授指出消费社会中的男性同女性一样,也会成为被凝视的对象。显然,当一种必须满足占据消费主导地位的女性需求的市场转向发生时,男性必然成为被凝视的客体。在过往的男性凝视发生时,往往有一个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被模拟出来,男性对眼目所及的女性进行自我欲望的投射,于是女性的商品化属性就此服务于男性凝视。而女性凝视的发生别无二致,背后都是资本暗中的操纵。资本以刺激女性消费为根本目的,“将男性变为消费社会中所生产出来的物、迎合女性消费审美的符号商品”。

如今的NFT市场中,女性主义NFT PFP实践的就是这样一种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女性凝视,用引人注目的女性表象和呼唤价值认同的宣言来包装自己,而内核无非是将被凝视的男性赤裸裸地替换为女性。女性主义NFT PFP的自我宣言完美地契合了那些希冀改造女性命运的人们的潜意识欲望,在他们的想象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亟需拯救的女性是有待开发的主角,而女性主义NFT PFP向他们展示了某种赋予理想地位的炫目可能。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电影理论家Jean-Louis Baudry 认为电影机器对观众主体的建构存在三种方式:

退行机制 (regression) ;

首要认同 (primary identification);

隐藏标明电影作者身份的“清晰标记”( the concealment of those ‘marks of enunciation’ that stamp the film with authorship)。

退行机制,意味着电影作为造梦机器激发了一种整体的观看情境,这让观众体验到一种回到子宫般的效果,心智水平的退化使他们的无意识欲望得到充分激活;电影试图让观众回到自我(ego)形成之前,“我”与他人、内部与外部尚未分化的精神发展早期状态。女性投资者在没有寻找到能标明自己Web3.0身份的NFT PFP时,不妨说她们的赛博 “自我” 还没形成,那么这种主体的混乱状态正如同退行至尚未经历镜像阶段的婴孩一般,无法界定自我和世界间的真实界限。

法国电影理论家Christian Metz指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将电影观众区别于真实客观世界中的人之主体,电影观众主体需要通过无意识的运作机制来建立和表述。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认为,电影观众的主体位置是被电影机器所构造的,电影机器并不构造客观现实的主体,而是激活一种处于无意识幻梦中的主体位置,从而由电影观众所占据形成。因此,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看来,观众(之主体)既是一个具有“生产性” (productive,可生产幻想)的空间(space),同时也是具有 “空白性” (empty,可被占据)的 “空间”。

利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考察女性主义NFT PFP文化,我们会发现,它的运作机制与电影机器实际上是同构的。在Web3.0语境下,或许所有人都需要PFP (profile picture) 来达成与虚拟世界的桥梁,长期失语的女性群体更需要这样的连接。女性主义NFT对女性的同化类似于电影对观众主体的同化,它们为女性建构的美好叙事将女性置于无意识幻梦。女性投资者就是这样成为了一类容器般带有 “空间” 的存在,在女性主义NFT PFP的口号里,包藏着普遍的 “女性赋权” 和 “女性发声” 等精巧叙事,在模型方面,也夹杂了各类 “女权” 符号特征。如同暗房中的电影观众一般,现实中备受压迫的女性只能被动接受这类符号系统写就的美好 “神话”,在Web3.0里进入了一种信仰体制(belief regime);她们别无选择地相信女性主义NFT PFP及其价值体系是真实且有实效的。

“首要认同”机制,是电影观众对“观看”这一举动(the act of looking)的同步化和内化,营造出电影受他们有意识地掌控而发生的假象。女性目睹Boss Beauties上线时,在精心编织的消费话语操控下退行为被动的空洞自我,她们并未见过任何宣布能代表女性的NFT系列,她们只能明白自己正在 “观看” 这些女性主义NFT PFP,这让她们自然地与其呈现的镜头定位的焦点同化,建立起 “首要认同”,而后通过纷繁且直接的叙事符号系统展开次级认同。

Boss Beauties #5867 #3091 #7546 #3423

可以看到,Boss Beauties系列 #5867, #3091, #7546, #3423 这四幅随机生成的NFT PFP都表达了自信和多元的女性形象。从左到右依次是女性艺术家、运动员、军人和警察,这些拥有不同肤色和职业装束的女性形象,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一种去中心化的努力。并且,传统意义上的二元对立在这几幅PFP中也被打破,比如“军人”形象不再独属于威严阳刚的男性,也可以是拥有猫耳头饰和粉丝领巾的女性。人物形象是这些女性主义NFT PFP最大的噱头,它们依靠完美契合政治正确的图符(icon)赚取市场的青睐,似乎牢牢占据了NFT领域最大的赢家之位。

The Crypto Chicks #653 #2585 #4566 #3419

然而,这些女性形象的精致迷梦在商业逻辑前不攻自破。我们不能不注意到,这类PFP有着突出的同质化、脸谱化倾向,女性的五官形象束缚于根深蒂固的欧美审美观念,哪怕只聚焦在千篇一律的丰满且性感的嘴唇上,便足以体会到这一点。整个PFP项目的审美趋势呈现出越发中心化的趋势,甚至建立起一种审美霸凌,有违其审美属性的形象将不被允许和展示。对多元化的提倡和代言女性的口号最终沦为表象,因为它们只是谄媚地迎合了那些贵族购买者的形象预期与审美认同,这难道不是对Web3.0去中心化实践的最大反讽?

Boss Beauties #8310 #8500 #4108 #2012

还须指出,算法随机生成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算法生成逻辑中,将最明显的种族肤色作为基准,以此基准产生的偏差随机生成的女性角色形象,竟然成为了各种各样的种族畸形产物,差异性与重复性在同一角色中被怪异地搭配起来。例如上图中四位女性角色拥有不同的肤色和种族身份,但却无一例外地套用了名为Karaba的发型(Karaba是一种常见于非洲女性的发型),这让女性身份的差异化呈现未免有些不可思议般的滑稽。

而在筛选栏中,项目方提供了脸型的五种设计,运动活跃型,梨型,卵型,圆型和棱型。这类归纳方式实在太过于粗糙,女性的各项外表特征中都无不充满了凝视的目光;同时女性的“脸型”在此变为一种统计学对象,与其说是为了营造“多元化”的面貌,不如说是纯粹积累海量的统计数据。这类如此简单粗暴,将“具体的人”视为无物的做法,恐怕最终会反噬资本自身。

不同于电影机器逐步建立的次要认同过程,女性主义NFT PFP 由于其跨媒介呈现具备了同时建立首要认同和次要认同的可能性,这大大加快了对女性消费者认同感进行收编的速度。讽刺的是,Boss Beauties最醒目的宣传语是:“A Woman can be Everything she wants” (女性可以她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学者 Sandy Flitterman-Lewis 指出电影观众在同步了回归,主要和次要认同的步骤下,ta们会有一种以为这些屏幕上出现的形象是他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印象,反而忘记了这些是虚假的造梦产物。而这也达到了电影作者的目的,使自己的“标签”慢慢消失让观众忘记这本是一场不属于他们的幻想,而是观众自己的欲望呈现。

让我们再重述一番,电影对主体的建构过程,即电影观众通过银幕形象来建立自我认同和主体身份意识的过程,在Web3.0虚拟世界中再度得到演绎。“女性投资者”在面对NFT PFP时暂时失去自我,同时也强化了自我。换句话说,在第一次虚构的身份认同和身份确立的时刻,这些女性既失去了自己,又重新在女性主义NFT PFP里找回了想象的“自己”。

沉浸在这些往往是项目方“夹杂私货”而生产出的PFP形象中,女性开始不由自主地相信这些女性角色与她们共享着幻想,并且代表了她们被压抑的欲望。掩藏在所谓的“使女性获得自主权,成为自己心中的形象”的宣传标语口号之下的,是女性形象审美的潜在改造和粗蛮规定,女性甚至意识不到自己陷入的不仅是消费漩涡,更是话语牢笼。

次要认同例子(1)

“The Crypto Chicks 是一个为庆祝世界各地所有女性独特且多元的美而设计的NFT首次系列。”

次要认同例子(2)

“World of Women 是一个彰显所有人的独特性、包容性和平等机会的社区。由10,000 件展现多元化和强大女性的艺术品首创的收藏品共同组成。”

引入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来考察女性主义NFT PFP项目,其必要在于它能揭示这类项目的形象投射与其他NFT赛道项目的根本差异。女性主义NFT PFP项目的独特正在于它们拥有对真实世界女性形象足够丰富而具体的表述方式。并且,由于主流女性NFT PFP极力操纵 “女性主义价值” 和女性叙事(如图上两个次要认同例子),使得它们拥有了电影媒介一般在视听领域的主导影响力,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虚拟世界控制女性的身份和价值认同。

对于此类充满玩兴(playfulness)角色模型需要“挑刺”的原因是因为项目方们认为她们需要被认真对待。如果不允许刨根问底地提出这些逻辑漏洞和思维操纵,则她们所提倡的“女权主义”,“多元化”等严肃的政治诉求就是失效且虚伪的。阎景娟教授随后阐明:“女性一旦回归到拟真世界之外的现实中去,会发现社会中的隐性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女性在失落与受挫的同时,还险些沉溺在仿真世界中,削弱了女权意识与抵抗能力。”

总而言之,女性主义NFT PFP的女性叙事相较女性主义电影来说,是非常粗暴且片面的;况且这些PFP角色形象建构的女性身份政治完全无法对大部分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形象产生现实关切。另一方面,这些女性NFT PFP角色由于具备一定的追溯性,这意味着她们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现实社会中种族、性别、阶级的建构过程,于是我们必须强烈呼吁这些女性主义NFT项目对她们设计的角色和女权口号负责。毕竟,Web3.0世界不可能仅由一些粉饰的“岁月静好”的花招来完整建立。

目前新兴的NFT市场尚处于野蛮生长的时期,许多项目的价值实现是依靠投机者的情绪主导,项目质量反倒成了无人关心的要素。在女性题材NFT PFP赛道,主流的审美体系竟然和十几年前就存在的flash player化妆小游戏相类似,这也是令人不堪的现实境况。如果继续放任这种将女性主义视为“财富密码”的铜臭味十足的运作手段,接下去就是要面临和解决真正的道德和审美困境的时候了。

在2021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和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我们看到了三部以女性视角出发的优秀电影,《钛》《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正发生》。《钛》讲述了一个赛博格寓言,大胆突破二元对立的性别框架和认识论基础。《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将性别平等程度最高的北欧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现代女性在爱情、职业和生活这般普世命题上面临的焦虑和烦恼。《正发生》带领我们回到20世纪60年代法国,彼时堕胎尚未合法,目睹女主角的遭遇令观众审思社会对女性残忍的压迫,以及争夺女性争夺“子宫权”的必要性。

Titane. Dir. Julia Ducournau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Dir. Joachim Trier Happening. Dir. Audrey Diwan

戴锦华教授曾说过:“女性主义最大的意义不仅在于男女平权,更不是两性对抗,而在于以女性的整体生命经验作为新的文化资源为世界提供想象力空间,去创造一个新的更合理的别样的未来,这个未来不同于现代逻辑、男性逻辑、资本逻辑,更不是回归父权主导的昨日。”

毋庸讳言,如今NFT市场的审美理念和整体思维大大落后于传统文娱行业,这固然有着发展根基不牢的历史限制。但当所有人都在提出对女性经验尊重且张扬的关头,女性主义NFT PFP却仍旧执迷于赋予女性框架里的政治符号。这样的处理方式为人所不齿,也必然会成为与道德和未来更为去中心和多元化市场背驰的“逆行者”。

我深信不疑的是,要把行动变为现实,就一定要鼓励女性艺术家的反叛实践和自我经验出发的作品,她们要打破男性凝视,这不只是去男性中心主义,而是要带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凝视和去中心化思维。Web3.0的世界不再需要抽象政治口号的机械制造,把女性主义NFT项目方们那些陈旧不堪的意识形态抛弃才是目前Web3.0使命的重中之重。

参考资料:

Bagchi, S. (2022, February 18).Will crypto usher a new era of gender diversity and inclusiveness?CXOToday.com. Retrieved March 4, 2022, fromhttps://www.cxotoday.com/blockchain/will-crypto-usher-a-new-era-of-gender-diversity-and-inclusiveness/

Baudry, Jean-Louis. (1975).The Apparatus: Meta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Impression of Reality in Cinema.

Flitterman-Lewis, Sandy. (2010). Psychoanalysis, Film, and Television. In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riticism. essa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Happening. Dir. Audrey Diwan. Perf. Anamaria Vartolomei. France 3 Cinéma, 2021. Film.

Metz, Christian. (2000).The imaginary signifier: Psychoanalysis and the cinema. Indiana Univ. Press.

Titane. Dir. Julia Ducournau. Perf. Agathe Rousselle, Vincent Lindon. Arte France Cinema, 2021. Film.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Dir. Joachim Trier. Perf. Anders Danielsen Lie, Herbert Nordrum, Renate Reinsve. MK2 Productions, 2021. Film.

阎景娟,郭一帆:《论凝视视角下女性性别的建构与对抗》,《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1 年 1 月。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


当创作者遇上 Crypto:开启「创作者经济」的新范式

撰文:Crypto Rabbit Holes

编辑:南风

Crypto 世界似乎充满了炒作和投机。人们在互联网上出售 NFT 图片赚到改变人生的大笔钱,这很好(也完全疯狂),但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呢?加密货币有什么有形价值?

支持 Crypto 的一个响亮的说法是,它对于各种类型的创作者以及他们的粉丝来说都是很棒的。如果你探究这个论点,你将会听到“创作者经济” (creator economy) 和“热情经济” (passion economy) 这样的术语。如果你关注探讨该领域的人,你无疑将会注意到Li Jin

Li Jin 对于这个世界的憧憬是这样的: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上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她被广泛认为是思考和写作如何成为互联网创作者的人之一。我陷入了一个深深的兔子洞,阅读了她的很多采访和写作。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Crypto 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可以从我们在互联网上的贡献中获得收入和所有权

为了理解 Crypto 对创作者及其粉丝的价值,我们需要回顾创作者在历史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将从 Li Jin 的智慧中汲取大量的知识来阐述创作者经济的故事以及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本文中的想法并非我的功劳,整篇文章基本上是对 Li Jin 思想的再现。我试图将它们以一种合乎逻辑且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组合在一起,以理解创作者经济以及 Crypto 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果这些想法与你产生共鸣,我强烈建议你去听听 Li Jin 的采访或阅读她的作品。

无论如何,在我们探究她的想法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Li Jin。

Li Jin 是谁?

Li Jin 来自第一代移民家庭。她出生在中国北京,6岁时移居美国。在成长过程中,她面临着创造力和经济上养活自己的实际需要之间的反复斗争。她喜欢历史小说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但她的母亲告诉她,她阅读小说是在浪费时间。她喜欢写小说和诗歌,或者做工艺品,但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兴趣转化为金钱。

这就是 Li Jin ??,图源:https://li-jin.co/about/

17 岁时,她不得不在艺术学校追求自己对绘画的热爱和进入传统大学之间做出选择。她说:“哈佛大学,以及经济保障的承诺,是我父母和我的梦想。我去了,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她曾从事企业战略和产品管理工作,之后于 2016 年加入风险投资公司a16z担任消费者投资者。自加入 a16z 以来,Li Jin 一直投资于朝着她的世界愿景发展的个人和公司。离开 a16z 后,她创办了Atelier Ventures,这是她自己的早期风投基金,目前已与Variant Fund合并,Li Jin 是后者的联合创始人和普通合伙人。Variant Fund 是一个加密基金,投资于一个“每个人都成为他们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者的世界”。

通过写作和投资,Li Jin 正在建立一个世界。相应地,她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创作者。她教过一门在线课程,写过时事通讯,主持过播客,制作过 TikTok 视频,还出售过自己的 NFTs (与她儿时最好的朋友合作)。

上图为 Li Jin 的首个 NFT 图片。注:这只是一个截图,原图是个动画。其描述中写道:“当每个人都有机会向上流动、实现经济保障、学习和成长时,社会和平台就会繁荣。美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数字世界,这条路的建设都取决于我们。”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继续探索。

什么是「创作者经济」?

首先,我们需要分解一下「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的含义:

创作者(creator) 是一个宽泛的术语,因此我们将其范围限制在任何将自己的内容上传到网上的人。更具体地说,我们还可以根据一些变量 (比如他们使用的平台、创作的内容,以及他们所在的垂直行业等) 来定义创作者的子类别。例如,健身教练在 Youtube 上分享教学视频,或者数字艺术家在 Instagram 上上传他们的艺术图片。

创作者经济中的经济(economy) 是关于个人如何从他们的创作内容中盈利。

Li Jin 将创作者经济的演变描述为4 个不同阶段。以下是各个阶段的简短描述:

创作者经济 1.0:由于互联网的诞生,个人可以成为创作者。

创作者经济 2.0:创作者利用自己在平台上的影响力,通过广告和品牌赞助实现盈利。我们将探讨这种基于广告的商业模式出现的问题。

创作者经济 3.0:创作者成为独立的企业,并直接从他们的粉丝那里获得盈利。这是本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将探讨:热情经济 (Passion Economy)、如何构建一个创作者中产阶级、100个真正的粉丝以及加密货币扮演的角色。

创作者经济 4.0:创作者和他们的粉丝共同创造和积累财富。这是我们对未来创作者者经济的一瞥。

需要注意的是,创作者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补充。每个阶段都给创作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新的收入来源、新的经营方式以及与粉丝联系的新方式。创作者可以灵活地混合和匹配这些选择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创作者经济 1.0:创作者的崛起

Li Jin:“创作人经济1.0,是创作者经济的开端。我认为自从互联网存在以来,创作者经济就一直存在,所以最初人们在网上上传内容。他们在自己建立的独立网站或博客上这样做。然后,随着社交网络的出现,人们也将其用于内容创作。在那些日子里,我认为只要发布内容,每个人都是内容创作者,但就内容创作的「经济」部分而言,这还处于初级阶段。”

创作经济始于互联网的诞生。它使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上传自己的内容,并成为一名创作者。这始于个人网站,并迅速转变为社交媒体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如 MySpace、Flickr、Facebook、Reddit 和许多其他网站。正如 Li Jin 所说,其中的「经济」部分(即创作者从自己创作的内容中盈利)缺失了,因为当时还很难在网上收款。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支付功能并没有直接嵌入到互联网浏览器中。网景 (Netscape,最早的互联网浏览器之一) 和 a16z 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将此描述为“互联网的原罪” (original sin of the internet)。

马克认为,这种支付功能的缺失将我们带到了今天的互联网,即线上商业模式主要是基于广告。但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考虑隐私数据收集以及依赖广告收入的平台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激励失衡等问题。

创作者经济 2.0:注意力的货币化

Li Jin:“创作者经济 2.0 是围绕着那些在所有这些渠道上建立声誉和影响力的人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渐渐地,有些人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来积累受众。他们有点像数字原生名流。这些有影响力的群体随后开始获得盈利通常是通过广告或品牌赞助的形式。所以他们通过吸引用户的眼球 (注意力) 和他们从所有观众中获得的影响力来赚钱,这是一场真正能够能够从影响力和规模中盈利的游戏。”

Facebook、Instagram 和 Youtube 等平台的崛起,让创作者们能够通过广告和品牌赞助实现规模化盈利。这些平台聚集了大量的在线内容,并将互联网的混乱转化为易于使用的应用程序。这对创作者和他们的粉丝来说是件好事。创作者可以更容易地创作内容,建立庞大的用户群,并将用户的注意力货币化与此同时,粉丝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并消费他们最喜欢的创作者的内容,而不需要花钱

尽管有这些好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为了尽可能地盈利,创作者需要建立尽可能最大的用户群。这鼓励了病毒式传播和吸引眼球的内容 (而不是利基内容) 的创作。(编者注:利基内容 (niche content)是指创作出能够与特定受众产生强烈共鸣的内容,从而推动强有力的结果。利基内容是与消费者、客户或读者建立更好联系的方式。)

Li Jin:Web2 互联网最大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而无法诞生的创作者和从未被创造出来的创作

建立一个庞大的用户群需要获得尽可能多的注意力 (attentation)。考虑到注意力是有限的,而且平台的算法反馈偏向那些已经获得了注意力的创作者,其结果是只有少数创作者能爬到顶端并谋生。与此同时,其他被 Li Jin 称为“长尾创作者”的创作者们却只能勉强度日。

Li Jin:在 web2 热情经济平台上,只有非常一小部分创作者实际上能够获得全职的生活工资,其他每个人都在拼凑一些副业收入来补充他们的日常工作。例如,在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上,排名前 43,000 的艺术家 (大约占该平台的1.4%)获得了 90% 的版税,他们平均每个艺人每季度的收入为22,395 美元。而剩下的 300 万名创作者,也就是剩余 98.6% 的艺术家,每个艺术家每季度的收入仅为 36 美元

Web2 平台和它们的创作者之间存在着权利的不平衡。虽然创作者的成功会给平台带来价值,但他们是平台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这些平台有能力做出决定,这些决定可能会对创作者的生计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改变创作者的收入方式和多少,甚至选择将他们完全从平台上移除出去。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创作者建立了对平台的依赖,从而分发他们的内容和获取他们的观众。更糟糕的是,创作者经常被锁定在特定的平台上,因为他们的数据 (包括受众的详细信息) 都被锁定在单个平台的孤立数据库中。

Li Jin:当前所有中心化的创作者平台都存在着赋予创作者权利和剥夺创作者权利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当创作者在 web2 平台上创作时,他们是在租用的土地上搭建他们的业务。

创作者经济 3.0:个性和热情的货币化

Li Jin:在创作者经济 3.0 这个阶段中,创作者不仅仅是出售其他人的业务和品牌的渠道,而且是将自己视为品牌和企业,并试图以不同的方式从自己的角色中盈利。他们通过使用许多不同的工具和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工具和平台在过去几年里蓬勃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直接通过他们的超级粉丝来盈利。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在创作者经济3.0阶段,创作者作为他们自己的独立企业。在这个第三阶段,我认为NFT是帮助创作者直接通过粉丝盈利的另一个工具。

创作者经济 3.0 的潜在主题是,创作者越来越轻松和有能力直接从粉丝那里获得报酬

这一阶段是由两大变化引发的:

像 Skillshare 和 Substack 等新的数字平台的崛起创造了新的、更容易获得的收入形式;以及

像 Webflow 和 Stir 这样的工具简化了创作和运营线上业务的过程,降低了进入的门槛

总之,这些工具和商业模式开启了更多个人将自己的独特技能、知识和热情进行货币化 (盈利)的可能性——这就是 Li Jin 对“热情经济”的愿景。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现有的创作者不需要仅仅依靠传统 Web2 平台来获得内容分发和基于广告的收入。例如,Ali Abdaal 是一名讲授生产力等主题的 YouTube 主播。在下方这段视频中,他详细分析了他在 2021 年的收入:YouTube 带来的广告收入约39 万美元,他在 Skillshare 上发布的在线课程收入约71.6 万美元

Ali Abdaal 分享其在 2021 年通过 Skillshare 平台的月收入明细。截图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z7XEsSH_o

另一个令人兴奋的影响是,像 Li Jin 这样的人,以前看不到将自己的热情和利基兴趣货币化的途径,现在他们可以这样做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让消费者更容易发现符合自己偏好的内容和创作者。一个很好的例子是David Perell,他开设在线课程,挖掘了教人们如何在线写作和建立读者的利基市场。

上图:David Perell 开设了自己的在线课程,名为“Write of Passage”。截图来源:https://writeofpassage.school/

然而,正如我们所知,盈利能力和谋生能力是有区别的。在创作者经济 2.0 阶段,大多数创作者都在“凑合着赚点外快”。在创作者经济中存在不平等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创作者利用他们的独特性来建立忠实的粉丝基础,并且创作者是不容易被取代的。然而,如果成功只集中在最高层,热情经济就不会大规模存在。

在其撰写的《创作经济中的中产阶级》(Building the Middle Class of the Creator Economy)一文中,Li Jin 认为,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一样,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的创作者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指的是“那些不是家喻户晓的人,但有一个坚实的用户基数,他们为创作者获得体面的收入提供了基础。”

Li Jin:当财富不集中在最富有的 1% 人群时,国家的可持续性和平台的防御性会更好。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健康的中产阶级对于促进社会信任、提供稳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以及推动创新至关重要。

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如果创作者能够找到“100 个真正的粉丝”(100 True Fans);这是 Li Jin 改编自Kevin Kelley最初的“1000个真正的粉丝”(1000 True Fans)理念:

Kevin Kelley: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作者,你不需要数百万美元。你不需要数百万美元或数百万消费者、数百万客户或数百万粉丝。作为一名手艺人、摄影师、音乐家、设计师、作家、动画师、应用程序开发者、企业家或发明家,你只需要数千个的真正粉丝就可以谋生。真正的粉丝被定义为会购买你创作的任何东西的粉丝。1000 这个数字并不是绝对的。它的意义在于其大致的数量级——比一百万少了三个数量级。(来源:1000 True Fans)

Kevin 表示,创作者不需要庞大的规模和 (用户) 覆盖面,只要他们能够直接从购买他们作品的1000 名真正粉丝身上赚钱就行了。1000 这个数字是基于 1000 名真正的粉丝每人每年支付给创作者 100 美元的假设,这样创作者就可以获得 10 万美元的年收入。

数字并不重要,所以不要纠结于它。重点是,即使创作者拥有相对较小的利基用户群,他们也可以维持生计。这使得形成中产阶级创作者更容易实现。

Li Jin 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并表示创作者可能需要更少的粉丝——100人,而不是 1000 人:

Li Jin:我认为创作者只需要积累100 个真正的粉丝(而不是 1000 个),每人每年向他们支付 1000 美元。如今,创作者可以有效地从更少的粉丝身上赚到更多的钱。现在,100 个真正粉丝和 1000 个真正粉丝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每个粉丝每年支付 1000 美元的收益基准也不是一个精确的规定。相反,这种想法为热情经济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框架:创作者可以细分他们的受众,并提供不同价位的定制产品和服务。(来源:1000 True Fans? Try 100)

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创作者可以向 Li Jin 所说的“超级粉丝”(super fans)提供额外的价值。这方面的例子包括:优质内容,社区访问,甚至是独家访问创作者的时间或专业知识。通过这样做,创作者可以说服他们的超级粉丝花更多的钱。在 Li Jin 的假设场景中,100 个粉丝每人每年支付给创作者 1000 美元,而不是 100 美元。

上图:Li Jin 的粉丝金字塔展示了创作者的 1000 名真正粉丝和 100 名真正粉丝之间的区别。

再说一遍,数字并不重要。这里的关键在于,创作者可以通过少量的忠实粉丝,以及较高的付费意愿来维持生计。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创作者需要为粉丝提供更多的价值,以证明更高的价格是合理的。虽然这听起来太好了,让人难以置信,但这已经发生了:

Li Jin:Teachable (在线课程平台) 上的一名创作者为艺术家们提供艺术销售建议,该创作者去年仅通过 76 名学生就赚了 11 万美元,平均每门课赚 1437 美元。另一位教授物理疗法的创作者仅通过 61 名学生就赚了 141,000 美元,每门课程的平均价格为2314美元。(来源:1000 True Fans? Try 100)

总之,新的数字平台和工具开启了创作者经济 3.0,让许多创作者有机会通过他们的热情和个性赚钱谋生。我们将这称为创作者经济 3.0 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加密货币最终进入了这场游戏中,开启了超级创作者经济的可能性。借助 Crypto (加密货币),创作者可以获得新的赚钱机会、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Crypto 的核心好处之一是通过 Tokens(代币)引入数字稀缺性。如果没有 Crypto,数字内容不存在数字稀缺性的概念,从而导致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复制,这意味着创作者销售数字产品的能力有限。他们已经找到了接近稀缺性的方法,比如通过销售付费内容 (如电子书或相册)。然而,底层内容依旧很容易被复制和免费重新发布。

NFT(非同质化代币)允许我们在网上代表数字资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拥有对数字资产的所有权。通过 NFT,我们可以验证所有权(谁拥有某个数字资产?)和真实性(他拥有的是真品吗?)。这是很强大的,因为:

NFT 为更多的人开启了将自己的创作货币化的可能性,比如数字艺术 Monica Rizzolli 通过出售自己的 NFT 生成艺术收藏品系列“Fragments of an Infinite Field”获得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上图:Fragments of an Infinite Field #814

创作者可以很容易地验证谁拥有他们的资产,这使得他们能够向这些所有者传递更深层的价值。其中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Gary Vaynerchuk 创建了 VeeCon,这是一个为期多日的面对面会议,只有拥有他创作的 VeeFriends 收藏中的 NFT 的人才能参加该会议。

上图:VeeCon 被描述为“第一次为 Web3 社区举办的需持有 NFT 凭证入场的会议,让大家聚在一起,建立持久的友谊,分享想法,一起学习。”

通过 NFT 引入数字稀缺性对“创作者-粉丝关系”产生了有趣的影响。由于 NFT 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粉丝们在经济上与创作者结盟,并可以从创作者的成功中获利。Jesse Walden 将之称为“赞助+”(patronage+),即粉丝们支持创作者不仅是出于利他的愿望,也是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这样带来了很多好处:

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支持创作者,包括一个新的粉丝群体,即寻求利润的投机者

粉丝 (包括投机者) 被激励去帮助创作者成功,例如通过分享创作者的作品,因为创作者的成功就是他们的利润;

粉丝可以公开展示他们对创作者的不同热爱程度,而创作者可以捕捉到粉丝的付费意愿。例如,XCOPY 是最受欢迎的加密艺术家之一,其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自己的 NFTs 艺术品,但粉丝也可以以数千美元的价格购买他的艺术品的版本 (有固定的供应,例如 750 个相同的作品);

创作者可以利用 Li Jin 所说的“狂热粉丝”(Cult Fans),即那些愿意花看似不合理的金额的粉丝。比起 100 个真正的粉丝,创作者可能只需要少数“狂热粉丝”就能维持生计。

上图:这是 Li Jin 的粉丝金字塔的升级版,包括了投机者(最底层) 和狂热粉丝(最顶层) 这两个新粉丝群体。

Crypto 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公平地将价值分配给创作它的人。关于这一点有几个角度:

尽管内容创作通常是一个协作的过程,但追踪和奖励协作者并不容易。Crypto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收入的自动分配(automated revenue splits),允许创作者将需要分配给贡献者的收益提前编写入程序中。比如,Packy McCormick 撰写关于商业战略和趋势的时事通讯,他把自己的其中一篇文章作为一个 NFT 进行出售。通过使用Mirror 平台,他将该 NFT 的出售编入程序,将收入分配给其他 15 个他在该文章中进行了引用的人,如下图所示:

Packy McCormick 的 NFT 售价为 2.19 ETH (5742.79美元),并与其他 15 名参与者共享。

Li Jin指出了发达国家的一个趋势,即与劳动相比,人们从他们的资本(能够带来回报的东西) 中赚取更多的钱。这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因为拥有资本的人会比工作的人越来越更富有。

Li Jin:如果一个世界里,人们所拥有的东西 (资本)对他们财富的贡献要大于他们实际付出的精力和努力,这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是非常糟糕的预兆,让我们走上了一条更加极端的收入不平等的道路,且经过几代人而加剧。我希望看到的是,我们把它们 (即劳动和资本) 变成一个整体,让贡献劳动的人可以通过工作获得资本,这样,这种关系就变得难以区分了。(来源:How To Own The Internet | Bankless)

在创作者经济中,我们可以将创作者视为贡献劳动,为平台创造价值,并在经济上奖励这些平台的所有者。如果创作者也能成为平台的所有者呢?所有权将为创作者实现经济稳定提供另一条途径。但问题在于,正如 Li Jin 所说,平台所有权被限制在“一组享有特权的个人——无论是基于地理位置、网络、专业知识、渠道,还是出于监管原因。”

幸运的是,Crypto 打破了这些界限,使代表价值和所有权的 Tokens (代币) 的分发变得容易。借助 Crypto,创作者可以获得他们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只需通过参与进来即可。例如,NFT 市场 SuperRare 向其市场上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分发了其治理代币$RARE。

上图:有个人从 SuperRare 空投中获得了价值超过 10 万美元的 $RARE 代币。

Jesse Walden 阐述了加密货币在开放所有权方面的价值:

Jesse Walden:在 Web3 中的机遇是搭建平台和网络,这些平台和网络由用户建立、运营和实际拥有……现在我们有可能像传递信息那样的速度和规模来传递所有权的价值。我们从硅谷的历史中知道,所有权是吸引人才为公司贡献力量的强大动力,但不可能把这种所有权分发给世界上的每个人……而加密货币可以实现这一点,因为你实际上可以发送 Tokens,这些 Tokens 对于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无论他们在哪里。(来源:What Is The Creator Economy? | Bankless)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专注于创作者经济 3.0中的盈利选择,但赚钱只是作为一名创作者的一个方面。

Li Jin: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钱:这是关于代理权和自主权,以及有机会参与直接影响你生活的决策。这是关于打破平台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化控制点的单边权力。(来源:Legitimacy Lost)

创作者经济 2.0阶段,创作者几乎无法在不损害自身生计的情况下来转移自己内容和受众的自由(因为创作者往往被迫锁定在特定的平台上),也几乎没有反对平台决定的权力。

然而,随着创作者经济 3.0阶段允许开放数据的新数字平台的出现,这种力量的不平衡轻微地向有利于创作者的方向转变,例如 Substack 允许作者导出并将他们的订阅者列表带到任何地方。Crypoto 强化了这一点,因为数据是公开的,存储在公共数据库中。这给了创作者们对于如何使用数据拥有了完全的灵活性,并意味着创作者不被锁定在特定的平台上。

而通过让创作者成为他们使用的平台的所有者,这将带来更大的权力转移。幸运的是,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讨论的,Crypto 使这一切变得容易。有了平台的所有权,创作者就被赋予塑造平台决策和控制自己体验的权力。

创作者经济 4.0:创作者经济的未来

Li Jin:最终,创作者经济的下一个阶段将是打破谁是创作者与谁是受众之间的界限。创作者经济进入了一个受众与创作者共同创作的世界,他们都是社区的一部分,推动价值回到他们的集体产出中。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会获得与他们贡献的价值成比例的奖励。我称之为创作者经济向社区经济的演变。这是创作者经济的增压版。(来源:How To Own The Internet | Bankless)

Li Jin 将之称为创作者经济为 4.0,即社区经济。在这里,创作者将与他们的粉丝共同创作,并共同创造财富。这是通过加密 Tokens 来调整作者和粉丝的激励机制而实现的。

这一阶段与创作者经济 3.0 的主要区别在于,粉丝可以因为自己对创作者的成功所做的贡献而获得收入和所有权。其中的理由是,我们不想在创作者与粉丝之间重现传统平台和创作者之间的这种权利的不平衡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Shibuya,这是一个“允许用户参与、资助、投票表决结果并成为长篇内容的所有者的Web3 视频平台”。其中的理念是,粉丝们可以购买一种称为“Producer Passes” (制作人通行证) 的 NFT,并使用这些 NFT 通行证对动画剧集的情节和角色的决定进行投票。通过这样做,粉丝可以获得一个 $WRAB 代币,代表了对一个 NFT 系列的成比例的所有权。

当创作者遇上 Crypto:开启「创作者经济」的新范式

撰文:Crypto Rabbit Holes编辑:南风Cry...

关于我们

币安下载官方app|币安iOS版|币安安卓版|币安电脑网页版

  • 用户支持
  • 帮助中心
  • 服务条款
微信二维码
币安官网渠道 数字区块链交易平台 Powered by binance
QR code